过去,由于侦察、监视技术水平低,战场情况模糊,所以遭遇战成为常见的作战样式。信息化条件下,由于战争形态、作战方式方法以及战场环境、作战力量的变化,遭遇战将发生重大变化。
遭遇战的规模小型化
战场“透明度”、“能见度”,是遭遇战触发的基本条件。机械化战争条件下,不仅小规模的遭遇战触发频繁,就是战术兵团规模的遭遇战也时常发生。据资料统计,抗美援朝期间,我志愿军就与敌发生师以上规模的遭遇战斗数起。如,1950年10月20日,我42军125师与美军王牌——美骑1师惨烈遭遇;1950年10月25日,我40军118师、120师与韩军第1师遭遇,等等。信息化条件下,随着战场透明度的增大,战场侦察、监视手段的增多,遭遇战的规模将逐步趋于小型化。一方面,高度透明的信息化战场,使大规模遭遇战很难发生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、遥感技术、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,战场侦察和监视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,大量高精度、高分辨率、广视角、大范围的侦察探测系统运用于作战目的,战场变得高度透明。高度透明的信息化战场上,较大规模的部队机动,可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避免与敌遭遇。另一方面,部队独立作战时机的减少,也大大降低了大部队与敌遭遇的机会。现代战争是一体化联合作战,单一军种特别是部队独立作战的时机越来越少。透视20年来的局部战争,我们也可以看出,多军兵种参加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已成为信息化战场的基本作战形式。信息化战场上,部队独立遂行作战任务时机的减少,无疑大大降低了遭遇战发生的机率,使较大规模的遭遇战寥寥无几。
遭遇战的机会进一步增大
信息化战争条件下,遭遇战规模在趋于小型化的同时,触发的机率再进一步增多、增大,也就是说小规模遭遇战较之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将更加频繁地发生。因为流动性和机动性是信息化战场的基本特征,在广阔无垠的非线式战场上,交战双方都企图通过高度的战场流动,寻找战机、创造战机,进而通过对对方“关节点”的打击,达到“牵一发动全身”的作战效果。部队机动的高度频繁,特别是分队规模的作战单位更多地在战役、战术纵深遂行空(机)降、穿插、迂回、袭击、夺点任务,决定了小规模遭遇战将更加频繁地发生。其次,主战装备机动性能的不断提高,也是遭遇战机会增多的重要原因。过去,陆军机动的时速一般在几公里,多则十几公里。而目前陆军的主战装备时速基本都在50公里以上,轮式战车时速有的已超过120公里,机动速度是过去的十多倍,无疑增大了与敌遭遇的概率。另外,信息化战争条件下,随着制电磁权争夺的加剧,战场局部电磁环境将更加复杂。遭遇战场电磁迷雾浓重,信息渠道不畅,势必导致战场情况不清,对可能发生的情况缺乏预测,使作战中敌我相遇的机会大大提升。
遭遇战的强度空前提高
传统的遭遇战,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,特别是部队武器装备水平的制约,基本是遭遇双方自己打自己的,很少得到其他作战力量的支援,所以遭遇战的规模、强度非常有限。信息化战争条件下,随着作战力量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,“小遭遇”将引发“大战斗”,甚至是高强度的区域“联合作战”,使遭遇战的强度空前增大。一是远战兵器第一时间参战,拓展了遭遇战的空间。远战兵器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强,打击距离远、命中精度高、杀伤威力大的优势,是非接触作战和支援作战的重要力量。信息化陆战场的遭遇战,交战双方远战兵器的直接参加,无疑使面对面的小遭遇,变为远距离的火力战,既拓展了作战空间,也大大增加了遭遇战的力度和强度。二是部队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,使遭遇部(分)队很快得到支援。由于战场战场信息流动性的增强,以及部队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,遭遇战触发后,很快将得到空中机动部队、地面快速反应部队的支援。快速机动部队的参战,使单一兵种的小规模遭遇战,即刻升级为多军兵一体的联合遭遇战。
电磁优势成为争夺主动权的关键